全省首家电解锰渣资源化利用项目,开工仅两个月,建设进度就超30%......3月8日,记者在铜仁市松桃自治县贵州三湘科技有限公司采访获悉,全省重大项目——100万吨/年电解锰渣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正在有序推进,争取早日迈出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。
项目建成后,每年可把100万吨电解锰废渣“变现”为60万吨水泥用料,对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,不仅全面减少电解锰矿渣的污染,也为锰渣综合利用提供有力示范。
“记者同志,别去行政楼,办公室没人,管理人员还在工地上赶工期。”还没到项目现场,记者就接到三湘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陈剑鸿的电话,听筒那头还充斥着推土机与运输车来回运作的轰鸣声。
(相关资料图)
三湘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陈剑鸿介绍项目推进情况
抵达项目现场,记者看到吊车在来回运输钢筋,120多名项目工人与6台挖机同时开工,“抢工期,赶进度!”工人们的相互加油声在脚手架上此起彼伏,而公司副总经理陈剑鸿则头戴安全帽,手持设计图在现场督工。
项目施工现场
“项目于今年1月3日正式开工建设,在120多名工人和6台挖机夜以继日赶工,前期土建进度已完成90%以上,再过10天土建完工后就能运设备进场安装调试,顺利的话预计在5月31日能点火试投产。”
陈剑鸿介绍,公司已经有序完成了设备及建材采购、前期场平土建等工序,把至少要耗时4个月的工作量压缩至2个月完成。“这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。”
这句话在松桃自治县“四化办”项目攻坚队队长龙正渊的口中得到印证,“盯着项目干,围着项目转!”
从去年4月起,龙正渊作为企业包保干部,全程参与了项目推介、谈判、选址、征地、资质申领等一系列前期工作。为更精准服务企业,去年12月25日,龙正渊正式把自己的办公地点从县政府办公室搬到项目工地上。
龙正渊所在的项目攻坚队分秒必争抢抓工期
“赶项目进度不比办公室工作,必须分秒必争,否则就会耽误下一阶段进程。”龙正渊回忆,去年12月初,为保障了项目顺利开工,他们把15天的前期场平工作缩短至5天完成。
“印象最深的还是上个月28号的成品罐浇筑,当时下着倾盆大雨,已经过了下班时间,为了不耽误进度,项目管理人员与工人熬更守夜,克服重重阻碍,用一个通宵完成了1800立方混凝土的浇筑工作。”龙正渊一边说一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。
“一天一个样!”三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建湘如此形容项目推进进度。“我们通过技改,优化了锰渣低温与高温焙烧处理的工序,最大限度把锰渣里的氨氮脱离出来、把硫固化,进一步加工成水泥建材所需的胶凝材料。”
“一天一个样”是公司总经理对项目推进最直观的感受
据了解,生产1吨电解锰会生成10吨左右锰渣固体废物,目前铜仁市锰渣堆存量约2400万吨,年新增量约160万吨,不仅占用土地,还会对水系、土壤造成污染。
该项目建成后,可年处理100万吨电解锰渣,并生成60万吨水泥建材用胶凝材料,如果按每吨45元计算,每年可消除100万吨废渣,“变现”2700万元的胶凝材料。
"我们的首要任务是,用半年时间把松桃金地渣库堆放了20多年的20万吨锰渣处理掉,然后通过申请国家级专利把技术进一步推广复制。"陈建湘对锰渣"变现"应用前景充满期待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
编辑 金秋时
二审 王远柏
三审 谢巍娥
关键词: